张翼:小微信贷风险管理“糖果理论”!
点击上方
作者:张翼
经作者授权刊发
中国小微信贷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已有十年时间,笔者有幸在这十年间和这个行业共同成长,先后从事过小贷公司、村镇银行和网贷行业,做过顾问、行长和创始人。多年的小微实践,让笔者逐步形成了清晰的风险管理逻辑和模型,在实战中得到非常好的检验,当然,这个过程也十分得益于国际经验的分享和尝试,为我们在中国寻找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提供了诸多借鉴意义。
所谓“糖果理论”是借用了糖果两头扎紧的外型;笔者认为:小微贷只要在贷前有效处理好“反欺诈”,在贷后有效做好“预警和催收”,小微的资产质量就是很有保障的。
欺诈风险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把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都放入了操作风险管理的风险事件分类。外部欺诈又包括客户欺诈和第三方欺诈,客户欺诈是指借款人为达到借款目的的欺诈行为,第三方欺诈是指除借贷双方的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取交易双方或者任何一方的交易信息,用以谋求不法利益为目的的行为。
例如,最近媒体曝光的中国P2P行业某领先公司客户经理把客户资料变卖给行业中的各种中介,造成“甩单”现象,实际上这是由于第三方欺诈动机形成的。第三方欺诈往往根本上伴随着内部欺诈的配合。传统银行业通过对流程的严格把控控制欺诈风险,我们在实战中也有很多术语折射了这样的风险管控意识和要求。比如:“四眼原则”,即至少有四只眼睛同时盯住一笔业务。这种“四眼原则”在中国银行业同仁看来,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笔信贷业务要有“双人调查、双人审批、双人核保”。在中国的银行业,根据银监会的资料,由于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中,内部欺诈占据了近65%的比重。
银行业有一句老话叫做“内鬼难防”。从区域上来说,吉林省每件损失均额53198万元,仅次于香港居第二位,东北三省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损失总额与每件损失均额排序均多居全国前列。东北三省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案发的主要原因为内部欺诈,其次为外部欺诈,由内、外部欺诈引起的事件数占东北三省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总数的98.11%。即使内控严密、监管审慎的银行业都难防欺诈风险,更何况以民营企业为主流的小微金融行业?
以“批量”为特征,以“效率”为要求的小微信贷服务,传统银行的反欺诈手段(比如“双人四眼”)的适用空间是很小的,因为单笔额度太小,双人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效率。以德国IPC公司提供的小微信贷技术要求单一信贷员职责贯穿营销、调查、上会、贷后管理全流程,在中国落地后被很多小商业银行使用时改良为“双人调查”,可后来在实践中发现,因为主角客户经理对客户服务的绩效奖励并没有体现,所以大多变成了“陪客”。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批量审批中心”模式,被平安、宜信、亚联财等公司大量采用,由于销售端只负责客户资料收集,并不参与案件评审,而客户逾期对客户经理绩效的直接反应又比较滞后,就滋生了大量的“包装户”、“假资料”,而在相对密闭和具有物理距离的审批中心,审批人员如果没法甄别出核判资料的真假,就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风生水起的网贷平台,由于大量依赖渠道获得有借款需求的客户,因此,滋生出大量的贷款中介公司,而此类公司以包装客户为目的,甚至对借款人进行反“反欺诈”辅导帮助客户获得贷款,更增加了信用审查的难度。
有效控制欺诈风险,也就是扎紧糖果的“一头”,需要把握制度流程和管理文化两个维度。
首先,大量没有风控经验的小微市场进入者,比如地产背景、互联网背景的从业者,往往对制度流程没有深度的理解,通过挖取现成同业者的方式展开业务。 缺乏有效的制度建设,给别有用心的从业者制造了欺诈时间的机会,而往往资产质量在短时间内又很难反映出来。而中国的征信体系的缺失,不仅仅是针对客户征信资料的匮乏,更是因为从业者的信用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换句话说,一个在A小贷机构劣迹斑斑的从业者,往往可以在另一家机构轻轻松松找到同样的工作(这个现象,因为银行高管的审慎监管,基本上在银行业是不存在的,但是笔者的经验是往往被银行业抛弃的高管又很容易在民营小额信贷机构获得位置),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小微信贷市场在其发展的早期,大家对发展的诉求往往大于对风险控制的诉求。所以笔者建议首先,民营小微信贷机构一定要对其拟启用的管理者做深度的背景调查,避免任用有“欺诈历史”的管理者以免其移花接木,故技重施。
其次,在业务模式上一定要建立完备的流程和交叉检验机制。新技术为防控欺诈风险提供了一些好的条件,越来越多的机构通过全球定位技术来确保客户经理在采集客户资料时的“尽职”,避免在征信资料收集中的“舞弊”行为。
再次,机构一定要建立起“绝不弄虚作假”的信贷作业文化,没有文化在人性层面的光照,再好的制度,也会因为“空子”被钻而失效,或者因为“空有制度”的不执行而形同虚设。
笔者认为,小微信贷的信用风险的评价部分,也就是对客户还款能力的评价不及对客户还款意愿评价在信用决策比重中来得高。因为单笔额度小,如果客户的真实还款意愿存在的话,借款人总能通过各种其他途径找到暂时的还款来源(比如利用社会信用在亲戚朋友中借到)。而对于还款意愿的评价,就更要保持对“欺诈风险”的敏感性。所以,只要在信用审查中,发现客户有提供虚假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单据凭证、联系人信息等)的动机,就应当及时停止授信调查,即使这个客户看上去以及实际上多么有实力。其次,只要在信用审查中,发现客户在借款用途上有欺诈嫌疑,也应当立刻停止授信调查。再次,外部欺诈事件往往不是偶发的,往往伴随着客户在其社会圈子和生意场上“欺诈属性”,所以只要尽职“实地征信”,总能找到蛛丝马迹,可以甄别出这些“极其活跃”的少数借款人。
贷后管理体系的缺失,往往是当前小微金融机构的另一个困境。催收工作的庞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很多机构选择把催收的工作外包给了第三方。殊不知,催收工作的体系化运作往往是控制资产质量的另一个关口,也是糖果应该被扎紧的“另一头”。催收体系的搭建是小微风控体系中和“审批”一样的重要的环节,其中应该包括预警机制、逾期分析机制和逾期管理机制。
预警机制是建立日常监控体系,把握客户在即将逾期但还没有逾期的时间段,为成功收贷创造机会。笔者最近和重庆一个客户经理的对话很有意思,这个客户经理很焦虑地告诉笔者,她终于有了第一笔逾期。笔者问她:你上次见这个客户是什么时候?她说是两个月前,并且振振有词地说上个月还款日,给客户打电话,还很正常,可是在这个还款日去看客户,客户连房子都卖了。笔者告诉这位客户经理,客户要卖房子绝不是短时间可以处理掉的,而如果上个月你有幸去了客户的经营场所,可能你已经发现他要卖房子了,而客户上个月的还款一定是在为他自己争取时间。对客户的正常监控,就是建立一套预警机制。这个预警机制也不仅仅是贷后回访那么简单,它包括建立起有效的贷后动作提醒系统、贷后信息更新网络,分频次、分层次(直接或第三方)、分手段(电话、访问等)的客户接触安排等等。逾期分析机制是对客户逾期原因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压力层级不同的催收手段。笔者曾经在其机构尝试过贷后管理压力测试,在管理手段上当阶段性采取高压力的催收行动时,往往获得甚至大于一个百分比逾期数据的改善。所以,建立起分工明确、管控有效的贷后管理体系往往是被忽视却又是小微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一头”。
综上所述,一个优秀的小微金融风控管理体系,无论体系的雏形是“信贷员模式”还是“信贷工厂模式”,都必须运营好两个基本防控体系,一是专门和有效的欺诈风险防控体系,二是扎实和全面的预警和催收体系。扎紧了糖果这两端,就一定可以成为一枚精致和“有嚼头” 的好糖果。
张 翼
作者介绍
江苏南京人,山水普惠金融公司创始人&CEO, 中国微金融和农村金融领域知名专家,曾任美国行动国际(ACCION)驻华微型金融顾问和淡马锡旗下富登金控村镇银行项目高管,拥有南京大学学士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经济学硕士学位。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欢迎您推荐给朋友,您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回复数字“m"查看本平台精华文章目录,点击下面链接直接查看相应文章。
4、如何创新小额信贷产品:一个标准、两个方向、三个趋势和四个步骤
13、多人自杀、300人入狱、数百亿坏账,钢贸行业大洗牌全纪录!
18、有效、有用、有度——担保方案设计的三个原则(以反担保为例)!
19、本平台有奖征稿了!
长按二维码0.26秒即可关注本平台↓↓↓
微信号:minjianjinronglawyer
简介:专注金融、信贷、担保、民间借贷、P2P网贷等热门领域,17万优质用户关注,包括高管、客户经理、风控、法务等,每日分享行业资讯、业务知识和法律实务文章,内容实操、实战、实用,只分享对您有价值的内容,还在等什么,长按上面二维码赶紧关注吧!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平台历史信息
↓